3D加工网

销售热线:158-1687-3821
打印知识
打印知识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打印知识

微波驱动TPU复合材料自修复技术

来源:杰呈3D打印 发布时间:2025-11-07 10:55:45 浏览次数:0
  • 分享到:

新型自我修复材料研究进展与仿生结构增韧机制

新型自我修复材料因广泛的应用前景备受关注,其应用领域涵盖军用装备、电子产品、汽车、飞机、建筑材料等多个行业。这类材料的修复机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在材料内部嵌入微容器(如存储愈合剂的微囊或中空纤维),在损伤发生时借助外界条件刺激实现自发修复;另一类则利用具有自愈合特性的可逆聚合物材料,通过可逆共价键或非共价相互作用修复界面物理/化学损伤。

微波辐射修复新技术
微波辐射作为一种创新修复手段,具有加热速度快、能耗低、改善材料物理性能等优势。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材料与高频交变微波场的耦合(包括介电损耗和磁损耗)产生热量。在TPU(热塑性聚氨酯)中添加微波耦合材料(如石墨烯、碳纳米管),可实现非接触式损伤愈合。石墨烯与碳纳米管作为先进碳纳米材料,不仅具备超高机械强度,混合使用还能提升在聚合物中的分散性,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更重要的是,二者与微波存在强烈相互作用,表现出优异的微波吸收性能,可显著促进TPU复合材料在微波辐射下的愈合过程,并可能改善其力学性能。

ScreenShot_2025-10-07_141258_211

聚酰胺(尼龙PA)的增强解决方案
聚酰胺虽具有高柔韧性,但易吸湿导致弹性模量下降,且强度相对较低,限制了其应用。碳纤维作为理想增强相,不仅力学性能优异,还能高效耦合微波能量。Markforged公司生产的Onyx线材通过内置大量短碳纤维,实现了结构裂纹的自修复,延长了材料服役寿命。

仿生交叉叠层结构增韧机制研究
受凤凰螺壳体交叉叠层结构启发,研究团队以短碳纤维增强尼龙复合材料为原料,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了不同层间夹角的仿生结构。通过准静态拉伸测试、有限元模型及理论模型分析,揭示了该结构的强韧化机制:拉伸载荷下,层间夹角作为唯一变量,显著影响层内应力分布,导致二级结构拉伸断裂、层间撕裂及剪切破坏等复杂失效模式,进而影响强度与能量吸收特性。通过优化层间夹角,可实现结构在载荷作用下的自适应调整与多失效模式协同作用,充分释放材料性能潜力。逻辑分段、关键词加粗、技术要点分点陈述,实现了从基础原理到应用案例、从材料特性到结构优化的系统性排版优化,既保证了专业信息的准确性,又提升了可读性与条理性。


上一篇:3D打印复合材料力学优化与自修复探索
下一篇:3D打印技术发展、应用与材料创新

相关产品
  • 模具钢

    模具钢
  • 钛合金

    钛合金
  • 铝合金

    铝合金
  • 不锈钢

    不锈钢
  • JCSC-6500韧性树脂

    JCSC-6500韧性树脂
  • 黑色尼龙PA12

    黑色尼龙PA12
  • 白色尼龙材料

    白色尼龙材料
  • 白色光敏树脂

    白色光敏树脂
  • PLA塑料材料

    PLA塑料材料
  • 软胶材料

    软胶材料
  • 耐高温光敏树脂

    耐高温光敏树脂
  • 3D打印红蜡

    3D打印红蜡
  • 透明光敏树脂

    透明光敏树脂
  • 半透明光敏树脂

    半透明光敏树脂
  • 高韧性光敏树脂

    高韧性光敏树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