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won(2012)跟踪了韩国的大学、政府和企业研究人员和他们的国际合作伙伴之间的合作结构模式,发现国际合作关系随着时代发展与政策变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Gerybadze(2014)分析了东道国对新兴国家在提高跨国公司的创新能力和性能方面的作用。
Hsu(2015)研究发现如果研发国际化的强度和多样性超过了阈值,研发国际化的收益会大于它的成本,一个公司在国外扩张的经历可能对其研发国际化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有积极的影响。
Grimes(2015)分析了在市场快速发展的新兴地区中建立研发中心的早期阶段的挑战和机会,从更加精细的角度对新兴经济体的研发国际化展开研究。
张毅(2017)揭示了跨国公司R&D投资与东道国企业建立前向关联的内在机理。
国家(地区)间的国际科技合作是全球创新网络主体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从合作领域与地域分布、特定区域的国际合作,以及合作绩效的评价等方面进行归纳梳理。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提出可追溯到英国学者贝尔纳的“世界科学活动中心”(Bernal,1959)。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提出概念的学者贝尔纳和对该领域具有较高研究造诣的汤浅光朝所提出的概念进行研究并加以扩展,分别提出了世界科学中心、世界研发中心、世界创造中心、世界科技中心等相近概念(刘鹤玲,1998;冯烨等,2000;黄新亮,2006)。这些概念集中在科技领域,强调科学交叉对于组织、区域及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国际上,《Online》杂志在2000年最早提出了“全球技术创新中心”(Global Hub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的概念,在国内,一些学者提出过国际研发中心(黄鲁成等,2004)、国际产业研发中心(杜德斌等,2005)、创新枢纽城市(王铮,2007)、科技创新城市(胡晓辉,2011)、国际研发城市(黄亮等,2014)等概念。从本质来看,以上概念主要是研究技术创新网络与产业研发成果间的关系。
杜德斌等(2016)首先对“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进行解释,然后概括了其具体特征和构成等。
张莲(2018)对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认为形成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要素是人才。
关于创新要素流动的研究,主要通过知识流动、技术扩散与转移和人才流动几个方面展开。
Guan(2012)分析了不同时间段OECD国家和非OECD国家的专利合作情况,研究表明,知识流动主要集中在OECD国家之间,并且文章认为广泛而深入的国际合作对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
Hassan(2014,2015)展示了国家间的知识流动,分析了论文产出与国际影响力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不一定相关,同时文章中比较日本和中国引用美国科学论文后发表论文的主题差异,说明存在知识跨国流动的动态差异。
上一篇:多维知识流动对企业贸易与创新的影响
下一篇:创新网络构成剖析与产生动因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