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o(2015)研究表明,战略联盟下知识流动形成的合作网络具有路径突变、偏好性和非对称性,关系导向和知识嵌入下的资源分配模式在网络演化中保持稳定。
Ai(2016)认为不同维度的知识流动影响企业的贸易活动和创新类型:
Binz(2014)研究结果显示,知识创造过程中的空间合作网络特征在较短时间内就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必须突破原有的以国家为单位来分析知识流动的方式。
Ma(2015)基于专利合作数据分析了知识流动下的中国城市合作网络,研究结果表明技术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现钻石结构,武汉处于结构中心,北京、上海和珠三角地区有强大的技术传播和控制能力。
苗红(2018)对无人机领域的知识流动网络进行构建。技术扩散和转移由于不同国家、地区和组织间在技术水平、科技实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技术势差,所以国际间、地区和组织间存在技术转移,发生在不同国家间即为国际技术转移。国际间技术转移研究的焦点始终停留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的技术输出。近年来,我国虽然在新兴技术领域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学者们对于国际技术转移的研究仍然围绕发达国家技术转移,我国技术引进以及发生技术转移对产业绩效影响。具体来看:
Wang(2013)基于“共引聚类分析”提出了可适用于任何技术领域的知识转移分析模型,分析了知识转移的全景图,探究了科学知识资源和技术足迹之间的路径和强度。
Wang(2014)在研究中发现,在时间维度上,专利的平均技术许可时间会越来越低,平均地理许可距离也越来越短,两者表现出相近的规律。
成祖松(2018)分析了中国高技术产业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的技术转移过程。
Kenney(2013)研究结果表明,回流人才在本国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的奠基阶段作用不显著,在迅速发展阶段发挥了积极作用。
陈怡安(2014)通过对国内不同技术领域的“海归”回国数量进行了统计,发现了在某些高技术领域“海归”回流较少。
陈波(2015)对不同国家技术移民数量进行了讨论,研究发现移民的现象不仅不会造成输出国的损失相反会有所收益。
魏浩(2015)通过实证研究不同国家人才流动和国际贸易间的关系,发现国际人才流动会对政府采购先进技术产品增长有一定的影响。
徐红彦(2015)研究发现临时技术劳工计划改变了外来移民入境美国的方式,对美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战后跨国流动劳工的规模、技术构成和学术界的移民理论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上一篇:全球科研人员流动格局及关键影响因素
下一篇:国家间科技合作网络演化与区域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