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创新网络的起源
全球创新网络的起点要追溯到1991年,国际创新领域权威杂志 Research Policy 刊出了有关“创新者网络”(Networks of innovations)的研究专集(第20卷第5期)。在该专集中主要有两篇比较经典的文章:
- Freeman的《Networks of innovations:A synthesis of research issues》:Freeman认为创新网络是组织进行创新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不同网络主体间的合作关系是维系网络运行的纽带。同时文中系统地阐明了创新网络研究的主要议题。Freeman对创新网络进行分类,主要包括合资企业、技术交流、供应商联盟等等。以上的分类标准主要考虑正式参与网络的组织,并没有把一些非正式的组织纳入到网络中,因此这种分类标准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 Bresson和Amesse的《Networks of innovators:A review and introduction to the issues》:Bresson和Amesse对研究创新网络的文章进行总结归纳,发现网络理论对于创新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同时也发现了一系列的弊端,进而提出了区域层面和跨国层面创新网络的重要性。

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视角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的视角对创新网络进行了相关研究。
研发国际化研究
20世纪90年代起,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化创新活动迅速升温,使得研发国际化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对于研发国际化的定义,不同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总体上,研发国际化的含义是指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研发机构,通过不同地域研发机构的通力合作实现知识共享、降低成本和提高研发效率的目标。国内外学者对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的研究主要涉及动因、研发网络节点间的互动、研发人员国际流动、研发网络内部知识流动与整合以及技术转移和吸收等重大问题。
创新全球化研究
科技快速发展影响国家创新体系结构发生变化,以及全球“卓越中心”(excellence centers)的多中心模型分布格局开始形成,世界范围内的研发国际化逐渐向创新全球化转变。
- 陈劲(2003):指出,创新全球化正是随着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生产经营发展而逐渐开展起来的。
- Archibugi(1999):是最早从全球化的角度探讨创新活动,他们对创新全球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其包括三种类型。从创新全球化的三个类别的主体和形式可知这三类创新全球化是互补的;它们可以是企业层次,也可以是国家层次。此后,国内外学者开始对创新全球化专题进行专门的探讨和研究,这也为全球创新网络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国内对全球研发网络的研究
国内对全球研发网络的研究最为突出的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杜德斌教授团队:
- 杜德斌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对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开始研究,2001年出版了《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区位模式》一书,是国内较早系统研究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空间过程和区位选择问题的成果。
- 团队后续研究:
- 祝影博士(2005):其博士论文《全球研发网络: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空间结构研究》首先对全球研发网络的概念进行界定,然后分析了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空间结构,由一而多,由点而网,由静而动,由实而虚。
- 张战仁(2016):对东道国在全球研发网络内部可能遇到的嵌入障碍开展研究。
- 其他学者研究:如暨南大学的范兆斌博士(2008)以发展吸收能力作为出发点,研究了全球研发网络对国内创新价值链升级的影响。
上一篇:全球创新网络现状、特征与影响
下一篇:3D打印产业技术、市场与商业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