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城市与创新网络相关研究
Etzkowitz(2016)指出创新型城市可能会有更多创新型企业,在信息和控制方面都有很强的优势。其他学者通过探讨区域间的知识、创新合作,进而考察网络的空间特征及其对创新产出的影响。
- 魏心镇(1992)在其研究中表明中国城市可以根据科技水平分为不同级别的创新源、最终构成中国创新城市网络。
- 吴煌(2003)通过研究城市级别的创新网络,根据不同城市在组建的城市创新网络中所处地位的不同进行功能划分。
- 曾德明(2014)通过比较设立国外研发机构的中国企业和未设立外国研发机构的中国企业绩效高低,研究结果表明国外研发机构有助于提升中国企业的产业绩效。
- 汤云刚(2016)对区域创新网络与产业绩效关系中创新环境作用的路径模型进行研究。

国家创新网络特征与产业绩效间关系研究
- 王梓薇(2006)通过对发展中国家企业进行研究,发现参与跨国创新研发网络的企业效益及增长率高于其他企业。
- Tsai(2013)提出国家产业绩效受到国家共享规范和信任的积极影响,同时,产业绩效也受到社会互动和共同规范的影响。
- 林润辉(2014)探讨了国内协同创新网络规模、国际协同创新网络规模以及两者之间的平衡度对产业绩效的影响。
- Khayyat(2015)开发了一个国家创新国际化指数作为分析发展中国家产业绩效的新的测量工具。
- Guan(2015)探讨了多层次网络对创新的影响,认为国家间协作网络特征调节了城市间协作网络特征与产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 Scherngell(2015)应用科学论文合作数据对欧盟国家形成的科研网络进行分析,主要分析了网络合作特征等。
- Hoekman(2015)通过对欧盟国家的合作网络对产业绩效进行分析,实现的过程主要是对科学论文合作者的信息进行匹配,发现知识合作能够有效形成规模效应、推动科技发展。
- Fischer(2016)对欧盟国家的合作网络特征对产业绩效影响进行分析,主要的数据采取欧盟国家合作专利等相关数据。
- 周灿(2017)对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创新网络与产业绩效关系进行研究。

3D打印技术发展与演进研究
对3D打印技术发展与演进过程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然后对3D打印产业全球创新网络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 技术特点:3D打印在技术上与其他制造方法不同,是通过材料逐层加入而不是减去(Karapatis,1998;Mortara,2009)。
- 发展阶段:
- 3D打印技术的第一阶段采用选择性激光烧结,立体光刻,层压对象制造和熔融沉积技术等。过去进行3D打印的主要材料是塑料,因此第一个程序是快速建立塑料模型的物体。3D扫描仪可用于自动创建具有低质量水平的现有对象的模型。
- 在20世纪90年代初,发明了新型3D打印机,即使用耐热聚合物和金属合金的机器,它的出现推动了快速加工产业。传统的模具是用钢或铝制成的,花费相当长的时间。而通过3D打印技术生产的模具通常花费几个小时(Zonder,2013),从而显著节省了模具的制造时间。
- 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第三代技术发展来自直接使用数字模型和3D打印机制造,无需模具,铸件或机械加工。
- 材料应用:如今,我们可以在3D打印中使用众多材料如塑料,金属合金,陶瓷,木材颗粒,盐、糖和巧克力等(井乐刚,2016)。几台打印机可以同时打印多种材料,零件,模具,工具,器官,假肢,玩具,艺术品,食品,乐器,家具,衣服,车辆,房屋等都可以用3D打印机进行打印(臧海波,2017)。

国外学者对3D打印产业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3D打印产业的研究集中在演化趋势和商业模式等。
- Bennett(2006)研究了3D打印产业的演化趋势。
- Wright(2000)认为3D打印产业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它的增长率是非常惊人的。
- Morales(2012)从价值链的角度分析了3D打印是否是能够实现大规模定制和大规模生产。
- Jeong(2014)分析了全球3D打印产业的技术趋势和市场趋势,指出3D打印技术游原材料消耗少,供应链短,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等优势。
上一篇:全球创新网络起源与国内外研究
下一篇:全球科研人员流动格局及关键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