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生物打印技术是将细胞、人工生物材料或生长因子等活性物质作为材料,结合CAD、CT检查和3D打印技术,组建可发挥某种生物功能的组织或器官,用于修复病损部位。
有学者采用Bioplotter气动分配系统(Envisiontec GmbH, Gladbeck,Germany)打印水凝胶支架,该支架既可以维持空间,也有利于细胞生长与繁殖。研究结果表明,在沉积过程中,包埋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存活,存活率与未打印的细胞几乎无差别,挤压后仍可显示出可发展为血管化骨移植物的潜力。
目前广泛被使用的生物3D打印技术,主要是将细胞与材料混合后进行打印。关键在于如何维持细胞活性,因此被用于生物3D打印的材料较少。较为常见的材料主要有胶原、藻酸盐、聚乙二醇等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的水凝胶材料。
Bendtsen等人将藻酸盐、PVA、HA混合,研发了新型的水凝胶配方。利用3D生物打印技术将小鼠颅骨3T3 - E1 (MC3T3)细胞打印到支架中,MC3T3细胞在最佳的水凝胶配方中均匀分布,在此过程中其活性仍然很高。这种制剂具有优良生物性能,不仅有利于保持细胞活性,还具有可降解性和一定的骨传导性能,也可对支架进行个性化设计,与骨缺损部位完全贴合,美学效果显著,有望成为骨组织的替代品。

目前3D生物打印技术的发展非常缓慢,甚至是停滞,其困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骨支架的作用至关重要,决定了修复骨缺损的最终效果。修复骨缺损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应具有优良的性能,其关键特性包括:细胞粘附性、空间维持能力、生物相容性、力学性能、临床可操作性和显微结构等。现阶段可用于3D打印技术的材料众多,包括金属、陶瓷、聚合物、复合物材料等,每种材料都有其自身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