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房需数月,3D打印建筑却以“天”为单位计算速度。迪拜250平方米办公楼17天完成主体建造,成本降低50%;美国ICON公司更实现24小时打印单栋住宅,成本仅4000美元。但“一天盖楼”需澄清——打印主体仅占部分时间,后续装修、设备安装等仍需数周,总周期远超24小时。
3D打印通过机械臂逐层堆积混凝土,如“挤奶油”般快速成型。例如,澳大利亚项目18小时完成墙体打印,上海曾24小时“打”出10幢200平建筑。但这些时间仅指主体打印,前期需设计建模、设备组装调试(数天),后期需水电安装、墙面处理(数周)。因此,从设计到入住仍需数月,但相比传统建房已大幅缩短。

当前主流材料为混凝土、塑料及复合材料。意大利WASP公司用粘土混合农业废料打印生态住宅,荷兰MX3D公司用不锈钢打印桥梁,美国ICON开发轻质石材复合材料,实现免钢筋结构。研发中的自修复混凝土可自动填补裂缝,生物塑料可完全回收,但大规模应用仍需时间。材料性能瓶颈如抗折强度不足,正通过纳米添加剂、纤维增强等技术逐步解决。
3D打印减少人力成本(传统需120名工人,3D打印仅需8名技术员),材料浪费减少30%,环保性提升。例如,非洲项目用红土混合植物纤维,成本仅为传统混凝土1/3;欧美高性能复合材料虽贵,但建筑寿命延长50%。长期看,标准化设计、规模化生产将进一步降低成本,但初期设备投入高(约20-200万美元),需政策补贴推动。

技术迭代方向包括智能材料(如形状记忆合金钢筋)、太空建造(NASA用模拟月壤打印星际栖息地)、AI设计优化(自动生成最优结构方案)。中国南京已建成可居住的3D打印二层建筑,雄安新区用3D打印外立面异形表皮。随着标准完善(如欧盟《3D打印建筑验收规范》),行业将走向规范化,未来或实现“设计-打印-入住”全流程自动化,真正实现“一天盖楼”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