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企业人才培养与全球创新网络融入策略
一、3D打印企业人才培养与派遣策略
3D打印企业可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派遣不同的技术人员,保证学习效果。定期调换派遣人员,使企业内更多技术人员有学习的机会,加强企业技术储备。
二、推进我国3D打印产业研发人员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 提高融网意愿与开放合作意识
- 3D打印企业融网意愿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融网意愿对企业绩效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是希望通过获取外部知识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获取资源仅仅是手段,对于知识的学习消化才是关键。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主观意愿是中国企业融入网络并实现有效资源共享和知识吸收的先决条件,也决定了中国3D打印企业在全球创新网络中对于先进技术吸收消化的质量。
- 因此,推进我国3D打印产业研发人员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首先应提高我国3D打印产业研发人员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意愿,提高对经济科技全球化的支持态度。
- 我国3D打印产业研发人员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时,发生国际技术转移或创新合作时,还需建立真正开放的合作意识,加强信任。全球创新网络的良好运行需要各网络主体加强相互信任。
- 笔者在参加国内举办3D打印技术领域学术研讨会进行问卷调查期间,与被调查者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国内外创新企业为了保护自己的技术优势,还存在封闭的创新思想,仅将非核心的、少量的技术进行共享,这必然会影响合作方合作的积极性,从而损害到网络主体获取知识资源的效率。
- 我国3D打印企业在合作初期应该明确哪些技术可以共享,哪些技术需要保密。企业明确了合作的目的,对于自己希望保有的细分市场,可以严格防止技术外泄;而对于自己虽然有些技术成果,但盈利性不高的技术,或已经达到技术瓶颈的知识则应进行完全合作;这样消除企业顾虑,给予合作网络企业一定的信任,才能够做到开放合作。企业可以采取定期交流、及时沟通等方式,提高透明度,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消除误会与隔阂,良好的信誉可使合作进入良性循环,带来更多信任,更有利于全球创新网络发展运行。

- 提高金融服务可获性水平
- 提高金融服务可获性水平,是我国3D打印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有效途径。我国大型3D打印企业融资情况相对较好,中小企业进行融资较为困难,应提高金融服务可获性水平满足企业融资需要,即通过大力拓宽3D打印企业的融资渠道,引导社会相关资金投向3D打印产业。
- 对策建议:
- 建立和谐的国际金融环境:
- 我国政府应配合金融机构建立和谐的国际金融环境,通过吸引更多的国际金融机构进驻本地,提供更多的产品创新和金融服务,将为我国3D打印企业更好的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供有力保障。而吸引国际金融机构进驻本地的前提是需要建立和谐的国际金融环境。
- 我国政府应逐渐放开过度管制与干预,运用市场规律对金融市场进行调节。严格的金融监管必不可少,但金融的发展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创造宽松的自由金融环境。
- 其次,我国政府应当营造透明的法治环境。
- 再次,应提高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我国金融市场需完善其结构和层次,丰富和扩大金融市场体系,具备较高程度的国际化,即人才的国际化,机构的国际化和制度的国际化。
- 我国政府和中央银行需合理引导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同时应强化金融危机的预警机制,提高危机处理能力。要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协作,关注国际金融体系监管的改革和创新,为我国3D打印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建立和谐的国际金融投资环境。
- 引导国际金融机构支持3D打印产业的发展:采取政策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引导金融机构支持3D打印产业。对于处在种子期的3D打印企业,政府可以给与一定的优惠政策,如设立专门的针对3D打印产业的贷款公司进行政策性金融支持。对于处在成长期的3D打印企业,资金需求量较大,政府可通过一定程度上降低准入创业板或者中小板的门槛,使其实现融资。对于处在成熟期的3D打印企业,金融机构可设计出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如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信贷产品的创新等。
- 鼓励直接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3D打印企业通过境内外上市,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加大对企业的金融扶持和监管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及境外公开发行并上市。同时,政府还应积极引导风险投资的发展。成熟的风险投资行业能够为3D打印企业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保证3D打印企业加大创新投资并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风险投资可以盘活3D打印中小企业或以及大公司流出的闲置项目,也有助于中小企业降低风险。
- 加大财政支持与政府采购力度
- 加大对3D打印产业基础研究的财政支持力度和政府采购的扶持力度,是我国3D打印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支撑。
上一篇:我国3D打印产业研发投入短板及扶持策略研究
下一篇:3D打印产业全球创新网络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