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再生医学与组织工程的交叉领域,一项里程碑式成果正引发全球关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与哈佛大学联合团队近日宣布,他们利用高精度生物3D打印技术,首次成功构建出具有自主收缩功能的心脏组织模块。这一突破不仅为心脏病治疗开辟了全新路径,更标志着人类向“器官按需制造”的终极目标迈出了关键一步。
传统生物3D打印多聚焦于构建静态组织支架,如骨骼、软骨或皮肤,而心脏作为人体最精密的器官之一,其核心功能依赖于心肌细胞的同步电机械耦合——即数以亿计的细胞在电信号驱动下协调收缩。此前,科学家虽能打印出心肌细胞排列的“纸片状”组织,但这些结构因缺乏血管网络与电传导系统,无法实现持续、规律的跳动。
研究团队负责人、MIT生物工程系教授李明(化名)表示:“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打印出的组织‘活过来’。我们需要同时解决三大难题:细胞定向排列、血管化供养、电信号同步。”
为攻克上述难题,团队创新性地融合了三项核心技术:
动态光固化生物打印
采用定制化光敏生物墨水,通过毫秒级激光扫描实现细胞-材料复合结构的逐层固化。与传统挤出式打印相比,该技术将细胞存活率从60%提升至92%,且能精准控制心肌细胞沿打印方向的长轴排列——这是实现有效收缩的关键结构特征。
内皮细胞共打印技术
在心肌细胞层间嵌入含有内皮祖细胞的“血管通道”,打印后通过生长因子梯度诱导,促使内皮细胞自发形成毛细血管网络。实验显示,这些微血管可在72小时内与宿主循环系统对接,为厚组织(>1mm)提供持续养分供应。
纳米导电支架
在生物墨水中掺入石墨烯纳米片,构建出三维导电网络。这种支架不仅能模拟心肌细胞的天然细胞外基质(ECM),更可通过物理接触传导电信号,使分散的心肌细胞群实现毫秒级同步收缩。
在最新发表于《自然·生物医学工程》的论文中,团队展示了直径约5毫米的环形心脏组织模块。该模块在体外培养第3天即出现自发收缩,第7天收缩频率稳定在60-80次/分钟(接近人体静息心率),且能对药物(如肾上腺素)产生剂量依赖性响应。
更令人振奋的是,当将这一组织模块移植到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后,其与宿主心肌的电耦合效率达到83%,显著改善了心脏射血分数(从35%提升至48%)。“这就像给受损心脏打了一块‘生物补丁’,它不仅能机械支撑薄弱区域,更能通过电-机械整合恢复部分功能。”论文共同作者、哈佛医学院心脏外科医生艾米丽·罗斯(Emily Ross)解释道。
尽管目前成果仍局限于小型组织模块,但这一突破已为多个临床场景带来希望: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心血管疾病每年导致全球1800万人死亡,而器官移植供体缺口高达90%。李明教授展望:“未来5-10年,我们或许能打印出可植入人体的血管化心脏组织;而全器官打印可能需要20年以上的技术积累,但这一天终将到来。”
这项技术也引发了伦理争议。部分学者担忧,当生物打印突破“组织”层面进入“器官”领域,可能引发人体增强(如打印超常运动能力的心脏)或生命定义(打印出的组织是否具有生命权)等哲学问题。对此,研究团队强调,当前工作严格遵循“修复而非增强”原则,并呼吁建立全球伦理框架。
此外,技术层面仍需突破:如何长期维持打印组织的存活与功能?如何避免免疫排斥?如何实现神经系统的整合?这些问题将是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
从墨水到细胞,从静态到动态,生物3D打印正在重新定义“制造”的边界。当科学家首次目睹打印出的心脏组织在培养皿中自主跳动时,他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人类对生命奥秘的又一次深刻理解。正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山中伸弥所言:“当我们可以像编辑文档一样编辑生命,医学将进入一个全新的纪元。”而这一次,我们或许已站在了纪元的门槛上。
上一篇:3D打印技术让复杂结构制造实现低成本制造
下一篇:3D打印改变传统行业的铸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