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涉3D打印领域的新手或许都有过这样的困扰:他人打印的作品表面光滑、质感高级,而自己制作的模型却粗糙不平,进而产生“3D打印无法媲美传统制造技术,难以产出光滑部件”的误解。事实上,这种顾虑完全可以通过后期处理化解。
为助力新手更好掌握3D打印技巧,本文整理了六大后期处理步骤,快来一起学习吧~
打磨:通过打磨可消除3D打印模型表面的层纹。操作时需先使用粗砂纸初步处理,再换用细砂纸精细打磨。同一部位不宜长时间摩擦,避免因摩擦生热导致表面熔化。若打印件后续需粘合,接缝处需控制打磨力度,防止材料过度损耗。
粘合:粘合时推荐采用点涂方式涂抹胶水,并通过橡皮筋固定接触面,确保两者紧密贴合。若接缝处存在粗糙或间隙,可使用Bondo胶或填料进行填补,使表面更平滑。
上色:此步骤需在通风良好、无尘的环境中进行,以保证涂层均匀。喷涂时可悬挂目标件,并保持与喷涂工具约一臂长的距离。上色完成后需静置1-2天,待涂层完全干燥后再进行抛光。
安装螺丝槽:嵌入螺丝槽可提升3D打印外壳的耐用性。为确保固定稳固,模型上的预留孔洞应略小于螺丝槽尺寸,安装时需缓慢操作,避免用力过猛导致孔洞变形。
硅胶翻模:此工艺需准备3D打印模具箱、硅胶、树脂、量杯等工具。若需计算模具体积,可先将模具箱装满水,再将水倒入量杯测量体积。通过该工艺,用户可使用3D打印无法直接成型的材料批量制作产品副本。
真空成型:针对真空成型需求,可适当增加模具外壁和填充的厚度设置,以增强模具承受真空压力的能力。具体操作时,先用工业级真空成型机加热塑料片材,再将其覆盖在3D打印模具上挤压成型。该工艺常用于制造塑料容器等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