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领域对质量的追求贯穿全产业链,其核心支撑在于对精度、安全性及可靠性的严苛标准。随着航空客运量持续增长及全球减碳压力加剧,制造商需在21世纪航空需求下实现更轻量化部件的制造,同时严格遵循认证规范。尽管无捷径可循,行业正通过创新工艺在更短时间内完成设计迭代与生产,推动轻量化部件的规模化应用。
轻量化需求驱动工艺革新
飞机部件的减重需求促使制造商探索先进复合材料与增材制造(AM)等新工艺。然而,任何新型设计均需通过严格的航空认证流程,传统认证方式依赖企业自有工作流,耗时数月且需反复修正错误。随着工程与生产技术的演进,简化认证流程已成为行业必然诉求。
增材制造的核心挑战与应对
为应对上述挑战,航空航天制造商正通过增材制造技术,利用多种材料(包括先进复合材料)生产传统工艺无法实现的轻量化部件。该技术显著减少材料浪费与制造能耗,同时通过生成式设计方法重构工程师的设计思维——突破既有结构形态的束缚,通过虚拟模拟优化部件性能,大幅降低物理试验频次与原材料消耗。
生成式设计已从生成数千种CAD方案的初级阶段,演变为工程"智能副驾":基于负载、设计包络线及强度/刚度目标,快速输出满足工程性能的轻量化方案。
生成式设计的性能突破
典型案例来自海克斯康为Tesat-Spacecom与TRUMPF设计的卫星支架。在该高精度应用中,每增加1公斤重量将显著推高太空运输成本。通过生成式设计重构支架几何形态,结合工艺模拟补偿粉末床熔融(PBF)过程中的热力学问题,最终实现重量减轻55%、刚度提升79%的突破。
虚拟打印技术(如赛峰集团采用的SimufactAdditive)可模拟增材制造全流程,减少物理迭代次数。工程师仅需在计算机中验证设计,失败时直接调整参数,直至工艺稳定。
复合材料的模拟与认证突破
复合材料的各向异性特性虽带来轻量化潜力,但其微观结构导致的性能复杂性,对预测零件实际工况表现提出挑战。Hexagon与Stratasys的合作解决了这一难题:通过提供航空航天级材料的详细模型及打印机工具路径数据,设计工程师可精准模拟复合材料3D打印部件的性能,推动聚合物增材制造进入高监管领域。
结合计算机辅助工程(CAE)工具,工程团队可自信地将金属部件替换为轻量化复合材料部件,充分发挥增强聚合物的性能优势,避免过度设计与材料冗余。
增材制造的未来方向与协作创新
增材制造在航空发动机等高度优化部件的应用持续扩展,其与设计阶段数据及工程师的深度整合成为关键。通过设计制造一体化(DfAM)流程,工程师可同步优化零件拓扑结构、生成仿生几何所需的支撑结构,并进行工艺调整与变形补偿,最终加速飞行认证进程。
为进一步推动航空航天增材制造的落地,制造商需加强全链条数据与人员的协同——整合上下游资源,验证设计可行性,确保部件满足工艺保证与可重复性要求。新型协作数字平台(如Nexus)通过连接有限元分析、过程分析与可追溯性模块,为工程团队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助力制造商快速完成工程验证与流程优化,最终实现"一次成功"的目标,大幅缩短认证周期并节约资源。
随着材料行为模拟技术的成熟,航空航天制造商正从增材制造中获益,在满足严苛监管要求的同时,实现轻量化与可持续性的双重目标。
标签:
上一篇:3D生物打印技术从器官原型到临床应用的突破性进展
下一篇:新工艺帮助F357铝合金3D打印后处理技术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