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尚未有3D打印器官获批用于人体,但多层皮肤、骨骼、肌肉组织、血管、视网膜结构及微型器官已通过生物打印技术实现构建,这场沿科学时间轴的竞赛正持续创造奇迹。
器官原型的创新突破
波兰研究团队在2022年的一项研究中,利用3D生物打印技术构建了胰腺功能原型。该原型在猪体内实现两周稳定血流,研究负责人米哈乌·弗绍瓦博士介绍了这一成果。联合治疗公司则开发出含4000公里毛细血管网络及2亿个肺泡的3D打印肺支架,成功在动物模型中实现氧气交换功能,为可移植人工肺的研发奠定关键基础。科研人员预计,五年内或将启动肺脏移植人体试验。
再生医学的临床转化
韦克福里斯特大学再生医学研究所研发的移动皮肤生物打印系统,未来可实现床旁直接打印。该系统通过扫描伤口区域,将皮肤组织逐层沉积至烧伤等难愈创面。研究团队进一步实现骨骼肌的3D打印,其啮齿类动物实验显示,植入肌组织八周内可恢复前肢超80%的肌肉功能。
全器官打印的技术进展
德维尔实验室成功打印出"兔心尺寸"的心脏模型,包含细胞、腔室、血管及收缩功能。尽管全尺寸人类心脏的放大制造面临复杂挑战,但起搏细胞、心房细胞及心室细胞的集成已取得积极进展。德维尔指出:"基础技术的通用性为全器官打印提供了可能,这代表器官工程的未来方向。"
技术原理与临床价值
3D生物打印通过精准定位多类型细胞构建复杂组织,并整合血管网络输送氧气与营养,这两项技术正革新组织工程领域。斯坦福大学生物工程系助理教授马克·斯凯拉-斯科特表示:"从膀胱到含血管的多细胞组织,再到集成心脏细胞的3D模型,过去20年该领域发展迅猛。"
生物墨水与打印工艺
生物打印始于细胞分化——将患者自身细胞转化为特定器官类型,并与明胶、褐藻酸盐等材料混合形成生物墨水。斯坦福实验室正探索高密度干细胞自组装技术,以期实现全细胞来源器官打印。生物墨水通过类似"蛋糕挤花"的方式从喷嘴挤出,多喷嘴系统可同步打印不同细胞类型。德维尔团队耗时4小时完成的微型心脏,需通过外部泵系统驱动营养输送,促进组织成熟。
临床应用的里程碑
该技术已应用于小耳症治疗:通过患者耳部活检获取软骨细胞,经扩增后3D打印成外耳移植物。得克萨斯州博尼拉医生团队开展的案例显示,相较于传统肋骨软骨移植,该技术可显著降低手术创伤。博尼拉强调:"尽管成为主流疗法仍需时间,但3D生物打印在个性化器官移植中的潜力令人振奋。"
随着技术迭代,3D生物打印有望解决全球10.6万例器官移植等待者的需求,通过自体细胞构建器官,可大幅降低排异风险及终身免疫抑制药物依赖,为再生医学开启全新篇章。
标签:
上一篇:主流3D打印技术FDM、SLA、SLS与3DP解析
下一篇:3D打印技术帮助航空航天增材制造实现轻量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