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众多汽车品牌已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车辆制造领域,涵盖从特定车型的小型零部件到生产线的全链条环节。大众汽车、西雅特、丰田、雷克萨斯等品牌仅是其中的代表,实际应用案例远不止于此。值得注意的是,汽车行业对3D技术的运用不仅限于打印机本身,还涵盖3D软件、扫描仪及测试车等衍生工具。
多数品牌会选择一至两种核心技术:例如Koenigsegg采用熔融沉积建模(FDM)与树脂3D打印,大众汽车则引入惠普MetalJet金属打印技术。这表明电动汽车领域并无专属的3D打印技术,具体应用需根据需求选择合适工艺。
在材料兼容性方面,电动汽车增材制造最初仅限于塑料,但目前已扩展至多元化材料体系。行业中最常用的仍为热塑性或聚合物材料,如ABS、尼龙、树脂等。这些部件多用于车辆的非关键系统,即不影响核心运行功能的组件。不过,关键部件的3D打印已成为可能,部分企业已实现突破——此类零件通常采用金属及合金材料,其中钛合金与铝合金最为常见。
3D打印在电动汽车中的具体应用
制造商逐渐意识到,3D打印零件不仅生产速度更快、成本更低,且耐用性可与传统工艺媲美。无论是金属、塑料还是陶瓷材质,所有打印部件均需通过严格测试以验证性能极限,最终方可集成至量产车辆。
早期,多数企业对引入3D打印零件持谨慎态度。但随着技术发展,这些部件的强度、刚性及耐久性已得到充分验证。如今,大众汽车等品牌已在至少13款车型中应用3D打印技术,覆盖金属与塑料部件。大众汽车首席技术官StefanLeest明确表示:"3D打印零件的耐用性已达到传统制造水平。"
具体应用场景包括:
内饰组件:仪表板、座椅、装饰件、通风口、冷却管道、照明装置、盖板及控制台配件;
关键结构件:安装支架、外壳、叉骨、制动系统部件等。
以雷克萨斯为例:2023年底,该品牌宣布在其新款LC500跑车中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AT油冷却器导管。项目初期面临双重挑战——低成本可行性(因量产规模有限)与3D打印零件的质量验证。经严格测试后,项目获批通过,搭载3D打印部件的LC500将于2024年正式上路。雷克萨斯车身工程师TomohiroOhno解释:"两个核心问题已解决:成本控制与质量保障。"
Koenigsegg品牌则通过FDM与树脂3D打印技术生产数千个零部件,并依托3DPrinterOS软件实现高效管理。品牌创始人ChristianvonKoenigsegg在蒙特利汽车周期间透露:"我们自主研发树脂材料(暂不对外开放),用于打印电子控制器外壳、通风口喷嘴、散热片等高温环境部件。"
电动汽车3D打印的优势与挑战
如前所述,当前电动汽车3D打印技术已达到行业应用高峰。企业利用该技术创建原型(如CUPRA案例)或以更低成本为现有车型设计定制零件。CUPRA工程总监WernerTietz指出:"3D打印使我们能够快速、低成本地制作原型,显著加速开发进程。"相较于传统工艺,增材制造在成本与时间效率上具有压倒性优势。
此外,测试车的3D打印可大幅降低成本。特斯拉便采用粉末粘合工艺实现这一目标。
定制化是3D打印为电动汽车行业带来的另一重大价值。工业4.0技术赋予车辆设计与制造近乎无限的个性化可能。XEV品牌已向公众推出YOYO车型,提供丰富的3D打印定制选项;丰田Ubox概念车虽尚未完全落地,但已承诺打造可定制化汽车。
尽管优势显著,行业仍面临多重挑战:
人才缺口:3D零件设计与生产需要专业汽车CAD设计师及机器操作技术人员,当前这两个领域均存在人才短缺,但从业者规模正逐步扩大;
知识产权风险:法律漏洞导致零件复制现象频发,设计师权益缺乏有效保护,成为品牌推广3D打印技术的顾虑之一;
批量生产局限:虽然3D打印在小批量、原型或单件生产中效率突出,但传统工艺在大规模量产时速度更优;
大型部件限制:增材制造在超大尺寸零部件生产中仍存在技术瓶颈。
标签:
上一篇:3D打印塑料材料的类型特性工艺适配与应用场景有哪些
下一篇:以工艺原理和应用场景的角度讨论多材料3D打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