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D打印领域,材料选择对最终零件的性能起着决定性作用。无论是金属、塑料还是陶瓷,其特性直接影响从支撑结构设计到零件收缩控制的全流程。当两类截然不同的材料(如高性能聚合物与金属)均可用于先进终端零件时,如何抉择成为关键问题。本文将系统探讨这两类材料的特性差异、3D打印工艺要求及典型应用场景。
材料特性与起源
高性能聚合物(HPP)与金属的本质差异始于其起源。金属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合金除外),而聚合物为人工合成产物。HPP的分子结构由化学性质各异且相互缠绕的聚合物链构成,尽管来源不同,但其性能可与金属媲美。
需明确的是,"高性能聚合物"并非严格技术术语,而是指工程级热塑性材料,通常具备高强度、高纯度、高刚性及优异耐磨、耐化学性。典型代表包括ULTEM、PEKK、PEEK等。相比之下,TPE/TPU、PC、尼龙等工程热塑性塑料虽性能较弱,但成本更低,适用于对性能要求不高的场景。
金属材料涵盖自然金属与合金两大类。常用金属包括铝及其合金、钢(不锈钢、工具钢)、铜合金、钛及其合金、镍基钴铬合金,甚至金、银等贵金属。材料选择取决于最终零件的功能需求,因每种金属的机械、热、化学性能各异。
金属形态多样性显著,除粉末外,还可制成线材、细丝(与聚合物基复合)或纳米颗粒,为3D打印提供更多工艺选择。而HPP在增材制造中主要以长丝形式应用,虽也有粉末形态,但种类相对有限。
核心性能对比
HPP与金属均具备优异的机械、热、化学性能。以PAEK(聚醚酮系列,如PEEK、PEKK)和PEI(Ultem)为代表的"超级聚合物"表现尤为突出:
耐环境性能:卓越的耐化学品、液体、磨损、高温及耐火性;
热稳定性:高温或低温环境下仍保持机械性能,抗冲击性强;
轻量化:强度重量比优于铝(轻60-70%),兼顾耐用性与轻量化。
金属性能则因种类而异:
铝:轻量化优势显著,强度重量比突出;
铜:导电、导热性能优异,延展性强;
钛:生物相容性好,耐体液腐蚀,可与骨骼融合;
钴铬合金:强度与延展性平衡。
金属的优势在于其广泛的性能可选性(通过合金化调整),且可承受更宽的温度范围。但金属加工能耗更高、周期更长(依赖激光工艺),而HPP在密度与轻量化方面更具优势。
3D打印工艺差异
材料特性直接决定3D打印工艺的选择。金属增材制造技术种类远多于HPP,主要工艺包括:
激光粉末床熔融(DMLS/EBM):适用于高强度、高精度、轻量化零件;
定向能量沉积(DED):包括WAAM、EBAM、WAM等,用于大型金属件制造与修复;
粉末粘合:通过粘合剂成型后烧结;
金属挤压:与聚合物基复合后脱脂烧结。
HPP则主要采用挤出工艺(长丝或颗粒),虽SLS(选择性激光烧结)也有应用,但解决方案较少。需注意的是,HPP打印对设备要求严苛:
需封闭腔室、高温加热床(>200℃)、高温喷嘴;
半结晶聚合物(如PEEK、PEKK)熔融稳定性差,易变形;
添加碳纤维、玻璃纤维等可提升熔融稳定性与刚性。
金属打印的难点在于:
需惰性气体(如氩气)保护,防止氧气反应;
激光工艺需额外安全措施(防护服、口罩);
工艺步骤更复杂(如粉末去除、支撑结构移除)。
后处理要求
HPP在后处理方面优势显著。金属零件通常需经历烧结、热处理(热等静压、退火)以实现致密化,过程中可能发生收缩,需在设计中预留补偿。支撑结构移除也因金属硬度高而更具挑战性,需通过表面精加工(抛光)改善粗糙度。
HPP的后处理相对简单,部分材料(如PEKK)需退火以优化性能,但无需复杂热处理。表面处理(如抛光)可进一步提升零件质量,但整体步骤少于金属。
典型应用场景
HPP与金属的应用领域高度重叠,尤其在需兼顾性能与轻量化的场景:
航空航天:耐温、高强度的零件(如发动机部件、结构组件);
工业制造:轴承保持架、管道配件(汽车、运输领域);
医疗领域:生物相容性材料(钛合金、PEEK)用于植入物制造。
HPP凭借其轻量化优势,在替代传统金属零件(如铝制汽车部件)方面展现潜力,而金属仍在大范围温度承受、极端强度需求场景中占据主导。
综上,HPP与金属在3D打印中各有优势:HPP以轻量化、易加工见长,金属则以广泛性能可选性、高温耐受性取胜。具体选择需结合零件功能需求、成本预算及工艺可行性综合评估。
标签:
上一篇:ABS在3D打印中从优势到可持续性替代方案的分析
下一篇:3D打印服务中各种树脂材料适用什么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