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样品性能提升与相关研究进展
核心性能突破
- 3D打印样品的拉伸强度、冲击强度及固化速度均实现显著提升,为高性能构件制备奠定基础。
关键研究案例
- Shannon团队
- 开发不透光紫外光固化树脂:通过高剪切混合器将氧化锆分散于基础树脂中,有效改善医疗设备/植入物的不透明性,拓展临床应用场景。
- Kim团队
- 合成PUA弹性体:基于聚氨酯丙烯酸酯(PUA)低聚体与活性稀释剂单体的反应,获得兼具高延展性与透明性的单体材料,推动柔性电子领域发展。
- Yang团队
- 制备半固态陶瓷产品:以纳米氧化铝(Al₂O₃)、光固化PUA及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IBOMA)为原料,经二次高温烧结成型。当树脂体系与Al₂O₃质量比为1:2.5时,样品力学性能最优,开辟光固化3D打印弹性体新应用途径。

研究现状与创新
- 行业痛点:尽管光固化3D打印技术已获深入研究,但针对超疏水表面的探索仍较少。
- 超疏水价值:超疏水表面具有优异拒水性,在自清洁、减阻、防结冰、油水分离及微流体操纵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 本文创新路径:
- 材料改性:向光敏树脂中添加HN-SiO₂(质量分数0%、0.5%、1.0%、1.5%),经高速机械搅拌30min、超声震荡1h、真空脱泡处理,实现纳米颗粒均匀分散,制备改性树脂备用。
- 结构设计:使用NX12.0构建25mm×25mm×0.5mm三维模型,通过Photon Workshop软件设置层厚、曝光时间、打印速度等参数,分层切片生成G代码,导入3D打印机逐层打印。
- 性能研究:对多孔结构样品进行表面改性,获得超疏水性能后,系统开展润湿性调控、油水分离、自清洁及结冰性能测试,揭示多孔超疏水材料的综合特性。

实验流程详解
光敏树脂改性步骤
- 称取定量HN-SiO₂加入光敏树脂 → 高速机械搅拌30min → 超声震荡1h → 真空干燥箱脱泡 → 制备不同质量分数(0%、0.5%、1.0%、1.5%)改性树脂 → 注入打印机料槽备用。
样品打印与后处理
- 模型设计:NX12.0生成三维模型(25mm×25mm×0.5mm)→ Photon Workshop设置打印参数(层厚、曝光时间、速度)→ 分层切片输出G代码 → 导入3D打印机执行打印。
- 打印过程:打印平台浸入料槽树脂 → Z轴逐层上升完成成型 → 后续表面改性处理获得超疏水性能。
本排版通过分块梳理研究背景、创新路径及实验细节,突出技术参数与逻辑关联,确保内容层次清晰、重点明确,便于快速把握核心研究脉络与操作规范。
上一篇:微生物处理双机制生物吸附与酶催化降解
下一篇:3D打印超疏水多孔材料蒸发特性与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