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3D打印技术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诞生以来,目前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国家相关部门与传统企业正积极推动3D打印与工业的深度融合,以拓展其市场应用并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然而从现实情况看,金属3D打印尚未形成完整产业链,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金属打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尚未成熟。那么,当前最具价值的金属3D打印材料究竟发展至何种阶段?本文将系统梳理其核心进展。
机械零件与艺术品的双重应用
金属3D打印材料的市场应用覆盖了石油化工、航空航天、汽车制造、注塑模具、轻金属合金铸造、食品加工、医疗、造纸、电力、珠宝、时尚等多个领域。
由于不同金属3D打印材料的性能差异,其应用领域具有特定性,因此材料选择需综合权衡应用性、功能性、稳定性、耐用性、美观性及经济性等多重因素。值得注意的是,金属3D打印效果不仅由设备参数决定,每种金属材料均有其适用的极限场景,设计者需结合材料特性进行针对性选择。
常用金属3D打印材料类型解析
目前,国内外金属3D打印机使用的金属粉末主要包括工具钢、马氏体时效钢、不锈钢、纯钛、钛合金、铝合金、镍基合金、铜基合金、钴铬合金等。以下为各类材料的核心特性与应用场景:
1.工具钢与马氏体时效钢
工具钢的适用性源于其优异的硬度、耐磨性、抗变形能力,以及高温下保持切削性能的特性。例如,H13型热作工具钢能够承受长时间工作的模具需求。
以马氏体时效300为例,马氏体时效钢凭借高强韧性、尺寸稳定性及独特的冶金工艺(不含碳,通过镍、钴、钼的金属间化合物反应硬化)脱颖而出。该材料具有高硬度与耐磨性,适用于注塑模具、轻金属合金铸造、冲压及挤压模具,同时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高强度机身部件及赛车零部件等领域。
2.不锈钢
不锈钢根据铬含量差异(最低10.5%)具备耐锈蚀特性。目前,金属3D打印领域主要使用三类不锈钢:
奥氏体不锈钢316L:强度高、耐腐蚀,可在宽温域(包括低温)下应用,适用于航空航天、石油化工、食品加工及医疗领域。
马氏体时效不锈钢15-5PH:兼具高强度、良好韧性及耐腐蚀性,可通过沉淀硬化进一步提升性能,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石化、食品加工、造纸及金属加工行业。
马氏体时效不锈钢17-4PH:在315℃下仍保持高强度与韧性,耐蚀性优异,激光加工状态下延展性良好。
3.合金材料
金属3D打印中常用的合金粉末包括纯钛/钛合金、铝合金、镍基合金、钴铬合金、铜基合金等:
1)纯钛及钛合金
市售纯钛分为1级和2级粉末,2级强度更高且具备抗腐蚀性。纯钛2因生物相容性优异,在医药领域应用广泛。
钛合金是3D打印的关键材料,常用牌号包括5级钛合金和23级钛合金。5级钛合金凭借强韧性、耐腐蚀性、低比重及生物相容性,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中表现突出;23级钛合金纯度更高,是牙科与医用钛的首选牌号,同时因高强度、低模量、抗疲劳等特性,被用于生物医学植入物生产。
2)铝合金
金属3D打印常用铝合金为AlSi12和AlSi10Mg。AlSi12作为轻质材料,热性能优异,适用于热交换器、汽车薄壁部件及航空航天原型/生产件;AlSi10Mg通过硅/镁组合提升强度与硬度,尤其适合薄壁复杂几何零件,兼顾热性能与轻量化需求。
3)铜基合金
铜基合金(俗称青铜)导热性、导电性良好,可结合设计自由度生成复杂内部结构与冷却通道,适用于半导体器件模具插入件、微换热器等需要高效冷却及薄壁复杂结构的场景。
通过以上梳理可见,金属3D打印材料已在多领域实现深度应用,不同材料凭借独特性能满足差异化需求,为3D打印技术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关键支撑。
标签:
上一篇:3D打印解决方案加快产品生产抢占市场
下一篇:用3D打印技术进行艺术创作和传统创作哪个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