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与PLA作为当前3D打印领域最常用的塑料材质,对于初涉该领域的用户而言,如何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成为首要问题。本文将从材料来源、性能特性、打印要求及后处理工艺等多维度深入分析两者的异同,助力用户更清晰地理解与应用。
材料来源与环保性差异
从材料来源看,PLA与ABS虽同属热塑性塑料,但本质差异显著。PLA以玉米、木薯、甘蔗或甜菜浆等有机资源为基础,通过发酵植物淀粉提取糖分,经乳酸聚合而成;而ABS则由三种石油基单体合成——丙烯腈(合成单体,源自丙烯与氨)、丁二烯(石油烃类)及苯乙烯(乙苯脱氢制得)。这种成分差异直接影响了两者的环境属性。
就环境可持续性而言,PLA常被视为更环保的选择,因其具备可生物降解特性。但需注意,其降解需特定工业堆肥条件,而多数城市缺乏相应设施,实际环保效果受限。相比之下,ABS虽由石油制成、加工过程非可持续,但具备可回收性,且部分用户因误解PLA降解能力而更倾向选择ABS,认为其废弃处理更可控。
核心性能对比
性能方面,ABS与PLA的核心差异体现在耐热性与机械特性上。ABS具有更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105-200℃)和热变形温度,耐冲击、耐久性更优,且延展性、抗弯强度及断裂伸长率更高,适合工业应用及最终用途部件制造(如注塑成型领域)。而PLA虽硬度与强度略胜一筹,但熔点低(60-100℃),50℃以上即可能失效,限制了其在高温环境中的应用。需注意的是,两者作为热塑性塑料,长期暴露于紫外线或高温下均会降解。
打印工艺要求
打印工艺层面,两者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差异直接影响了设备参数设置。ABS需更高打印床温度(80-110℃)和挤出温度(210-250℃),打印过程热收缩明显,易导致翘曲、变形,需控制环境温度或使用粘合剂;PLA则需较低温度(打印床60℃、挤出180-230℃),热收缩小,打印更稳定,甚至无需加热床。此外,ABS打印时会产生苯乙烯等有毒气体,需配备封闭式外壳和空气过滤器,并保持通风;PLA因植物来源,气味较弱,操作更安全。打印速度方面,两者均可在60mm/s左右调整,但ABS因温度要求更难提升至更高速度。
后处理工艺特点
后处理工艺上,PLA与ABS各有特点。PLA部件表面更亮,ABS则偏哑光,但ABS因材质耐用性更易打磨,且可通过丙酮蒸气平滑处理获得高光泽表面;PLA则需使用THF(四氢呋喃)等溶剂进行手工抛光,流程相对复杂。
综上,ABS与PLA在来源、性能、打印及后处理环节均存在显著差异,用户需结合具体应用场景(如耐热需求、环保要求、打印设备条件等)综合选择。
标签:
上一篇:3D打印技术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应用进展
下一篇:3D打印透明手板材料怎么选:PC与亚克力的性能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