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3D打印部件的表面精致度,工程师采用涂层、喷砂及手工精加工等多种工业技术,其中蒸汽平滑与振动精抛光作为主流工艺备受关注。尽管3D打印能制造复杂零件,但初始打印件常存在粗糙表面与明显层线,尤其在熔融沉积建模(FDM)工艺中更为显著。后处理作为生产关键环节,可通过添加或去除材料层实现表面平滑。本文系统介绍并对比当前主流的两种表面精加工技术——蒸汽平滑与振动精抛光,涵盖工艺原理、操作流程、优缺点及适用场景,为技术选型提供参考。
蒸汽平滑技术
蒸汽平滑(VaporSmoothing),又称化学蒸汽平滑技术,通过将3D打印部件置于蒸发溶剂环境中实现表面处理。工业级蒸汽平滑需将单个或多个部件悬挂于密闭腔室,确保最大程度暴露。化学溶剂混合物(如FA326)被注入并喷射至腔室内,在部件表面凝结硬化,通过可控熔融消除表面不规则性。随腔室温度升高,残留溶剂蒸发并回收,最终部件获得防水性能,同时保留光滑内腔、精确尺寸及原始材料体积。
为达到最佳效果,建议使用专为3D打印蒸汽平滑设计的工业设备,在受控环境中实施该工艺。对DIY方案感兴趣的用户,可采用丙酮或乙醇作为溶剂进行蒸汽平滑(或称溶剂浸渍),但需严格遵守安全规范并配备专业设备。
振动精抛光技术
振动精抛光技术摒弃化学试剂,转而利用研磨介质实现3D打印部件的表面精加工。其工艺流程为:将多个3D打印零件与研磨介质、化合物润滑液共同置于振动桶中,启动设备后,桶体运动产生机械摩擦,通过减材方式温和去除最外层材料,从而提升表面质量。该技术分振动法与翻滚法两种模式,其中振动法更适合处理大型、低细节零件,且能更快达成目标效果。
磨料选择对振动精抛光至关重要。陶瓷磨料(适合不锈钢、金属、塑料)因高密度可承受高压,兼具去毛刺与光亮表面功能;塑料磨料(金字塔形、圆锥形)适用于柔软精细表面;WaltherTrowal开发的乳头形磨料则专攻超小零件及复杂区域处理;钢磨料(球形)因极小材料去除量,常用于金属、银、铝制零件的抛光与清洁,确保无划痕表面。
除磨料外,润滑液(化合物)的作用不可或缺:其可吸收并清除零件磨损碎屑,同时完成清洁与脱脂。酸性化合物适用于金属零件的酸洗处理。抛光后需进行干燥:振动干燥机通过加热介质(如玉米芯粉、坚果粉、木块)与零件共振动实现干燥;带式干燥机则利用热风系统,特别适合含内部通道或孔洞的敏感、笨重零件。
两种技术的处理时间因零件数量与复杂度而异,范围从十分钟至数小时不等。
材料兼容性分析
蒸汽平滑技术兼容多数3D打印聚合物与弹性体,适用材料包括丙烯腈-苯乙烯-丙烯酸酯(ASA)、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高抗冲聚苯乙烯(依设备而定)、尼龙11(PA11)、尼龙12(PA12)、聚丙烯(PP)、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PC-ABS)。但需注意,TPU及部分特种长丝不建议采用此工艺。溶剂选择(如丙酮、甲乙酮(MEK)、四氢呋喃(THF)、二氯甲烷(DCM)、乙酸乙酯)需结合材料特性与工艺要求。
振动精抛光的材料适应性更广,除热固性塑料、热塑性塑料、弹性体(如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外,还可处理铝、不锈钢、黄铜、铜等金属材料。因此,该技术可作为FDM/FFF、粉末床熔融等多种3D打印技术的后处理方案,通用性显著。
工艺优缺点对比
两种技术均能提升表面质量,但特性各异。蒸汽平滑可实现与注塑成型相当的光滑、防水表面,同时改善零件的伸长率、拉伸性能、弯曲性能,保持原有特性、强度与精度。振动精抛光虽无法达到防水效果,但能消除涂层痕迹,生成防刮擦、防污表面。两者均可赋予零件光泽外观,但蒸汽平滑的表面更闪亮,而振动精抛光的触感更柔软、愉悦。
蒸汽平滑的局限性在于:复杂、微小、过大或过平的模型可能因过度暴露而变形、丢失细节,处理后可能出现桥接、起泡、咬痕、边缘池、斑点、孔洞或特征缺失等问题。柔性材料相比刚性材料更易出现表面缺陷,因此对含接头的活动部件需严格控制处理时间,避免损害接头或因蒸汽过度渗透导致粘连。
振动精抛光的优势在于适应性强,可通过调整磨料与方法满足不同零件的个性化需求、材料特性及结构要求,专业操作下几乎适用于所有3D打印零件。但该工艺可能导致几何形状损失,如零件的棱角与尖端因过度圆化而失真,此问题在蒸汽平滑中不会发生。此外,振动精抛光后常需额外干燥程序,延长整体处理时间。
典型应用领域
蒸汽平滑技术在医疗、汽车及航空航天领域应用广泛,可处理防水、抗菌且无化学残留的部件。例如,汽车内饰件(仪表板、门把手、中控台元件)及航空航天零件(机翼、空气管道、发动机部件)均采用此工艺。
振动精抛光在医疗、汽车、体育等行业需求显著,尤其适用于金属部件的光滑表面处理,以确保功能与安全。汽车零件(如发动机部件)、体育器材(溜冰鞋、健身设备)及消费品(珠宝、餐具)均通过该技术实现表面精加工。
两种技术贯穿产品开发全周期,从概念模型、原型到最终产品均有应用,为3D打印部件的商业化与功能化提供了关键支持。
标签:
上一篇:3D打印技术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创新应用与案例有哪些
下一篇:在3D打印中遇到Z带问题怎么办?有什么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