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增材制造领域,技术体系庞大且持续演进。部分工艺已实现全彩零件直接成型,但绝大多数仍依赖标准色材打印配合后处理着色。尤其在消费品等对色彩表现要求严苛的领域,具备彩色外观往往成为终端产品的核心特征。因此,采用高效的后处理着色方案对简化生产流程具有重要意义。当前3D打印领域应用最广泛的两种表面着色技术为喷漆与染色。
尽管二者在最终目的上具有相似性,但工艺特性存在本质差异。根据所采用的增材制造技术、基材类型及终端应用场景,技术选型需遵循特定逻辑。值得关注的是,材料喷射、粉末粘合及双丝挤出等工艺已实现制造过程的多色集成。对于其他聚合物技术路径,仍需通过后处理实现色彩赋予。本文聚焦聚合物材料体系,系统对比喷漆与染色两种工艺的技术特征。
工艺实施路径解析
喷漆工艺
喷漆采用丙烯酸涂料或珐琅质涂层实现表面着色,工艺流程包含底漆处理、色漆覆盖及透明保护层施加三个核心阶段,均属于后处理工序。具体实施可分为手动与自动两种模式:手动喷涂通过喷枪或气雾罐实现均匀覆盖,自动系统则依托机器人与可控喷室完成标准化作业。
工艺准备阶段需根据技术路径与材料特性进行表面处理。例如SLA工艺需去除支撑痕迹后进行打磨,FDM工艺对高层厚零件则需整体砂磨以消除层纹。底漆层施加后需检查表面缺陷,必要时进行局部修补。色漆覆盖需多次喷涂以达到理想饱和度,最终通过透明珐琅层实现表面封护与光泽调控,可选半哑光、高光或金属质感等特殊效果。
干燥固化环节需注意,手工喷涂件可能需要长达7天的室温固化周期,期间需佩戴防护装备避免溶剂挥发物吸入。自动化产线通过温控系统可显著缩短该周期。
染色工艺
染色通过高温染料溶液渗透实现材料着色,工艺流程包含前处理、浸染、漂洗及干燥四道工序。手动实施时需按比例调配染料与水,将沸水导入染液后持零件浸染,通过控制浸泡时间调节色深。工业场景则采用旋转染色机实现批量处理,设备集成浸染、漂洗、干燥多功能模块。
材料适应性方面,该工艺特别适用于SLS、MJF等粉末床熔融工艺生产的渗透性材料,如尼龙(PA11/PA12)、聚丙烯及TPU等。惠普推出的JetFusion5420W等白色部件专用设备,通过优化粉末特性提升染料附着效率。树脂基材料可通过预先混合醇基染料实现原色打印,消除后处理需求。
FDM工艺可采用预染色丝材或后染色方案,尼龙等高性能材料因标准色材供应有限,更适宜采用抗紫外线染料进行后处理。值得注意的是,染色工艺无法实现制造前着色,必须作为独立后处理工序实施。
技术特性对比
材料兼容性
喷漆工艺适用性广泛,覆盖所有聚合物技术路径,但涂层附着力受材料表面特性影响显著。尼龙等渗透性材料展现优异染料吸收能力,而防水性材料易出现涂层脱落。染色工艺则对材料渗透性有明确要求,SLS/MJF工艺的粉末烧结件及特定树脂材料呈现最佳染色效果。
工艺局限性
喷漆存在涂层厚度问题,可能改变零件公差,且耐磨性有限,易因表面划伤暴露基材。染色虽实现深度着色与抗紫外线特性,但受容器尺寸限制,超大尺寸零件处理困难,且单次染色仅支持单一色系。
生产效率
喷漆工艺在小型批量处理时展现灵活性,但大规模生产需投入自动化产线。染色工艺通过旋转染色机实现高效批量处理,但设备投资与染液调配成本较高。
应用场景解析
消费品领域对色彩表现要求严苛,喷漆工艺通过多色层叠加可实现复杂图案,适用于眼镜、鞋类等个性化产品。医疗行业利用喷漆进行手术导板色彩标识,区分解剖结构;假肢定制则通过染色实现自然肤色模拟。汽车领域采用抗紫外线染料处理外观件,运动器材通过染色增强尼龙部件的耐候性。
工业制造中,粉末床工艺生产的功能件通过染色实现永久性标识,树脂打印件通过预染色丝材满足批量生产需求。建筑模型领域则综合运用两种工艺,基础结构采用染色增强真实感,细节部件通过喷漆突出视觉焦点。
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材料科学与自动化技术的融合,喷漆工艺正朝着低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涂料与智能喷涂系统方向发展,而染色工艺通过温控染液循环系统提升色深控制精度。混合工艺成为研究热点,例如先染色后喷涂的复合方案,既保证色彩持久性又实现表面质感升级。
标签:
上一篇:3D打印中应选择哪种类型的增强材料?
下一篇:铜基材料增材制造全解析特性工艺与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