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原材料与基础物理性能的差异导致两种制造方案无法直接互换。尽管AutoCAD、SolidWorks、NX和CATIA等设计软件无法自动识别金属或塑料基板,但工程师在导入CAD数据时需精准判断材料类型。若设计实践不当,可能导致零件报废,尤其在将塑料3D打印设计转换为金属3D打印时,设计转换的首要任务是明确两者在温度控制、支撑材料及后处理等环节的差异化需求。
温度控制:塑料与金属的极端差异
塑料部件的温度管理通常较为宽松,而金属3D打印对温度控制的要求极为严苛。以常见的塑料3D打印工艺熔体沉积成型(FDM)为例,即使零件因过热出现熔化或翘曲,重新打印的成本也较低,且设备损坏风险可忽略。但金属3D打印则截然不同:高功率激光烧结或熔化金属粉末时,局部温度可达1300℃以上,部分热量会被构建板及周围未使用的金属粉末吸收。若未采取有效补救措施,零件可能因热应力产生扭曲或卷曲,进而损坏3D打印机粉末床的刮板系统。此外,金属零件报废后的再制造成本极高。因此,产品开发人员需与工艺工程师紧密协作,精准掌握打印机的功率特性及最优工艺参数,以确保生产效果。
支撑材料:塑料可大量使用,金属需尽量减少
塑料与金属3D打印均需辅助材料(支撑结构),但具体实践差异显著。塑料部件可大量使用支撑结构,原因有三:其一,塑料材质刚性较低,需更多外部支撑;其二,塑料支撑材料易于移除,且成品表面残留痕迹易清理;其三,塑料原料成本低,无需刻意节省。
金属3D打印的支撑材料使用则需谨慎:一方面,激光聚焦产生的高温会对周围金属形成剪切力,需通过支撑结构抑制变形;另一方面,移除金属支撑时,剪切力可能像弹簧般释放,导致零件严重变形。因此,明智的产品开发团队会在设计阶段就与工艺工程师协作,提前规避此类风险。此外,金属粉末原料成本较高,且支撑材料移除需依赖专业后处理(如机械加工),耗时费力,进一步增加了项目成本与表面质量控制难度。
后处理:塑料简单易行,金属复杂专业
塑料与金属3D打印完成后均需后处理,但工艺复杂度差异显著。总体而言,后处理可分为机械剥离与水溶溶解两类,具体包括支撑材料去除、研磨、钻削等步骤。
塑料3D打印的后处理优势明显:例如,采用StratasysPolyjet技术打印的部件,其支撑材料可通过手动或水枪轻松移除,配套的专业后处理水槽更提升了操作便捷性。而金属3D打印的后处理则需高度专业化:除常规的支撑移除外,还需进行磨削、数控铣削、应力消除及热处理等工艺。若后处理不当,可能导致零件性能不达标或表面质量缺陷。这也是塑料3D打印设计无法直接迁移至金属3D打印的关键原因之一。
通过以上对比可见,金属与塑料3D打印在设计理念、工艺控制及后处理流程上存在本质差异。唯有深入理解这些差异,才能充分发挥两种技术的优势,推动3D打印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
标签:
上一篇:3D打印技术好用吗?在汽车行业发展趋势怎么样
下一篇:改变了传统制造模式的3D打印有哪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