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D打印技术体系中,材料始终扮演着核心角色,是技术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材料的性能与种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3D打印技术的应用边界。目前,3D打印材料涵盖工程塑料、光敏树脂、橡胶、金属、陶瓷等传统类别,同时延伸出彩色石膏、人工骨粉、细胞生物材料、食品级砂糖等创新型材料。
这些专用材料针对3D打印设备与工艺特性开发,物理形态多为粉末、丝状、片状或液态。以粉状材料为例,其粒径通常控制在1-100微米之间,且需具备高球度以确保流动顺畅性。
当前市场上的3D打印材料种类已突破200种,并随着技术迭代持续快速更新。为帮助用户高效掌握材料特性,以下梳理3D打印常用材料的核心信息:
①ABS塑料
ABS作为应用最广泛的聚合物材料,由丙烯腈(A)、丁二烯(B)、苯乙烯(S)三元共聚而成,兼具三种组分的特性优势。其外观呈乳白色不透明状,无毒无味,具备优异的抗冲击强度、尺寸稳定性、电绝缘性、耐化学腐蚀性及耐磨性,同时支持钻孔、攻丝等机械加工与涂装、电镀等表面处理工艺。
②PLA塑料
聚乳酸(PLA)是一种以玉米等可再生植物资源为原料制备的生物可降解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降解性、力学性能及加工适应性,可通过吹塑、热塑性成型等多种工艺加工。其制品呈现高光泽与透明度,兼具抗拉强度与延展性。
(3D打印电吉他由坚韧材料制成)
PLA与ABS的应用场景存在部分重叠,但可通过以下特征区分:ABS表面呈哑光质感,PLA则具有高亮度;熔融温度方面,PLA在195℃时可顺利挤出,而ABS需加热至220℃方能流畅成型;若温度控制不当,PLA在高温下易产生气泡甚至碳化,可能导致喷嘴堵塞。
③工程塑料
工程塑料作为工业级零部件或外壳的首选材料,在强度、抗冲击性、耐老化性与硬度等性能上实现平衡,是3D打印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材料类别之一。典型代表包括工业级ABS、PC(聚碳酸酯)、尼龙等。
其中,工业级ABS是FDM(熔融沉积成型)工艺最常用的热塑性工程塑料,具备高强度、高韧性及优异抗冲击性能,正常变形温度超过90℃,且支持后续机械加工与表面处理。
通过以上梳理,可系统掌握3D打印材料的特性差异与应用场景,为实际选材提供参考依据。
标签:
上一篇:哪些材料可以用来3D打印汽车保险杠
下一篇:3D打印手板使用SLA激光成型技术的优势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