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技术基于三维模型,通过逐层堆积材料构建三维实体,其增材制造特性使其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之一,融合了数字建模、机电控制、信息技术、材料科学与化学等多领域前沿技术。
3D打印技术的三大核心要素
3D打印技术的实现依赖于三方面关键支撑:
精准三维设计:需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工具完成产品的全方位精准建模;
高性能成型设备:作为技术落地的硬件基础,直接影响打印效率与精度;
适配材料体系:需满足制品性能要求及成型工艺特性,是技术突破与创新的关键瓶颈。
天津天易多维科技有限公司指出,当前3D打印材料主要涵盖聚合物、金属、陶瓷及复合材料四大类。以下对各类材料的典型品类及应用展开详细分析:
一、工程塑料
工程塑料是一类具备高强度、耐冲击、耐热及抗老化性能的工业用塑料,广泛应用于3D打印领域,典型材料包括:
1.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ABS凭借优异的热熔性与冲击强度,成为熔融沉积3D打印的首选工程塑料。目前主要通过丝材或粉末形式应用,覆盖日用品、工程用品及部分机械制品领域。近年来,ABS的应用范围持续扩大,性能不断提升,通过改性增强粘接性与强度,进一步拓展了其应用场景。
典型案例:2014年国际空间站采用ABS塑料3D打印机制造零件;Stratasys公司研发的ABS-M30材料,机械性能较传统ABS提升67%,显著扩大了其应用边界。
2.PA(聚酰胺)
PA(尼龙)强度高且具备一定柔韧性,可直接用于3D打印设备零部件制造。其碳纤维复合塑料树脂零件强度与韧性优异,可替代金属工具。此外,PA的粘接性与粉末特性使其能与陶瓷粉、玻璃粉、金属粉混合,通过低温粘接实现复合材料打印。
应用实例:索尔维公司基于PA工程塑料3D打印发动机周边零件、门把手套件、刹车踏板等,推动汽车轻量化;全球PA工程塑料专家索尔维通过PA基材料3D打印样件,替代传统金属材料,解决汽车轻量化难题。
3.PC(聚碳酸酯)
PC强度较ABS高出约60%,适用于超强工程制品。德国拜耳公司开发的PC2605可用于防弹玻璃、树脂镜片、车头灯罩、宇航员头盔面罩、智能手机机身及机械齿轮等异型构件的3D打印。
4.PPSF(聚苯砜)
PPSF在耐热性、强韧性及耐化学品性方面表现卓越,是快速成型工程塑料中的性能标杆。通过碳纤维、石墨复合处理后,其强度可满足高负荷制品需求,成为金属、陶瓷的理想替代材料。
5.PEEK(聚醚醚酮)
PEEK具备优异的耐磨性、生物相容性及化学稳定性,其杨氏模量接近人骨,是长期植入人体的理想人工骨材料。基于熔融沉积成型的3D打印技术结合PEEK材料,可安全、便捷地制造仿生人工骨,且后处理简单。
6.EP(弹性塑料)
EP是Shapeways公司研发的新型柔软3D打印材料,通过“逐层烧结”原理塑形,产品具备良好弹性,可恢复形变,有效解决ABS材料在穿戴物品或可变形产品中的脆性问题。应用场景包括3D打印鞋、手机壳及衣物等。
7.Endur(仿聚丙烯材料)
Stratasys公司推出的Endur是一种先进仿聚丙烯材料,具有高强度、柔韧度及耐高温性能,打印产品表面质量佳、尺寸稳定性高、收缩率低。其出色的仿聚丙烯特性适用于运动部件、咬合啮合部件及小型容器制造。
二、生物塑料
生物塑料以可生物降解性为核心优势,主要包括聚乳酸(PLA)、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PETG)、聚羟基丁酸酯(PHB)、聚羟基戊酸酯(PHBV)、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及聚己内酯(PCL)等。
1.PLA(聚乳酸)
PLA是最早应用于3D打印的生物塑料之一,具有多种半透明色与光泽质感。作为环境友好型材料,PLA可生物降解为活性堆肥,原料源自玉米淀粉、甘蔗等可再生资源,而非化石燃料。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利用PLA,通过3D打印技术制备了高孔隙度的组织工程支架,组织分析显示其具备良好的生长支持能力。
2.PETG(生物基聚酯)
PETG以甘蔗乙烯生产的生物基乙二醇为原料,兼具PLA与ABS的优点,具备出众的热成型性、坚韧性与耐候性。其收缩率低、疏水性强,无需密闭储存,且打印过程几乎无气味,应用前景广阔。
3.PCL(聚己内酯)
PCL是一种生物可降解聚酯,熔点约60℃,常用于药物传输设备、缝合剂等特殊场景,同时具备形状记忆特性。其低熔点特性使3D打印无需高温,达到节能效果,医学领域可用于打印心脏支架等。
三、热固性塑料
热固性树脂(如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酚醛树脂等)具备高强度与耐火性,适用于粉末激光烧结成型工艺。例如,哈佛大学与Wyss生物工程研究所联合开发了可3D打印的环氧基热固性树脂,该材料可制造轻质建筑结构件。
四、光敏树脂
光敏树脂由聚合物单体与预聚体组成,因良好的液体流动性和瞬间光固化特性,成为高精度3D打印的首选材料。其固化速度快、表干性能优异,成型后产品外观平滑,可呈现透明至半透明磨砂状,且低气味、低刺激性,适合个人桌面3D打印系统。
五、高分子凝胶
高分子凝胶(如海藻酸钠、纤维素、动植物胶等)具备智能性,在特定温度、引发剂及交联剂作用下聚合,形成网状高分子凝胶制品。其体积可随离子强度、温度、电场及化学物质变化而改变,应用于形状记忆材料、传感材料及智能药物释放材料等领域。
综上,3D打印材料体系的多元化与创新性,为各领域应用提供了坚实基础,从工程制造到生物医疗,材料性能的突破正持续推动3D打印技术的边界拓展。
标签:
上一篇:教育领域的教学设计采用3D打印实现实践创新
下一篇:金属零件3D打印技术方法和工艺特性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