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应用最广泛的FDM3D打印材料,聚乳酸(PLA)的后处理技术对提升成品质量至关重要。尽管其材料特性限制了丙酮平滑等传统方法的应用,但通过多种工艺组合仍可实现高光洁度表面效果。本文系统梳理PLA打印件的后处理技术路径,涵盖机械修整、物理改性、化学增强等维度。
一、多余材料去除
1.工艺刀修整
3D打印件常残留支撑结构或毛刺,需进行精准去除。工艺刀(如X-Acto刀)是基础工具,推荐选用11号标准刀片实现多功能切割。操作时需遵循安全规范:刀刃远离身体,控制切割力度,沿打印件边缘轻推刀片,避免过度施压导致材料损伤。若无专用工艺刀,单刃剃须刀片可作临时替代,但需严格注意操作安全。
2.旋转工具加工
Dremel等旋转多功能工具适用于复杂区域处理。其高速旋转特性(非扭矩输出)要求操作时优先调节转速而非施加压力,避免局部过热导致塑料熔融或产生裂纹。可选配打磨附件,但需注意PLA材质硬度较低,过度打磨可能破坏表面结构。
二、打磨工艺
1.工具选择与操作
大面积打磨:使用打磨块配合砂纸,确保受力均匀
细节处理:选用廉价硬纸板指甲锉(不同粒度适配不同场景)
自由形态:松散砂纸配合圆周运动,顺应层纹方向优化表面
2.粒度进阶与湿打磨
采用分级打磨策略:初始用400目砂纸快速去除层纹,逐步过渡至4000目高目数砂纸实现镜面效果。湿打磨工艺通过定期润湿砂纸,减少材料去除量并提升表面光洁度,特别适用于终末精细处理阶段。
三、热熔处理
1.热风枪改性
利用PLA的热塑性特性,通过热风枪(设置最低温档)对表面进行可控熔融。操作时需配合转盘实现均匀加热,避免局部过热导致变形。需注意普通吹风机温度不足(通常<60℃),无法达到PLA玻璃化转变温度,改性效果有限。
四、表面涂层增强
1.底漆填充
底漆可渗透层间缝隙,形成平滑过渡层。操作流程为:底漆涂覆→干燥→砂纸轻磨,循环往复直至获得理想表面。底漆层相较于PLA本体更柔软,打磨阻力更低,但需预留干燥时间,且最终需覆盖清漆提升耐久性。
2.环氧树脂涂覆
双组分环氧树脂通过混合后涂覆,可填补较大尺寸缺陷。需严格控制涂覆厚度,避免固化后产生应力裂纹。环氧树脂的强填充能力使其适用于修复明显层纹或孔隙,但操作复杂度高于底漆工艺。
五、化学平滑技术
1.专用材料体系
针对PLA的化学平滑需求,Polymaker开发Polysmooth材料(PVB基),需配合Polysher设备使用。该系统通过雾化异丙醇与打印件表面反应,选择性软化顶层材料,实现类似ABS丙酮平滑的效果,但需严格遵循设备操作规范。
通过上述工艺组合,可系统提升PLA打印件的表面质量与功能性能。从基础修整到高级表面处理,每种方法均有其适用场景与技术要点,需根据具体需求选择优化路径。
标签:
上一篇:3D打印技术在建筑领域可以建公交候车亭了
下一篇:3D打印技术帮助汽车实现从设计到生产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