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加工网

销售热线:158-1687-3821
服务流程
设计规范
售后服务
支付配送
服务指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服务指南

自感知材料能否成为3D打印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来源:杰呈3D打印 发布时间:2025-08-09 11:12:39 浏览次数:0
  • 分享到:
   设想一种3D打印材料,能够在问题恶化前主动探测潜在故障。格拉斯哥大学工程团队正通过构建模拟系统,致力于实现具备自感知能力的复合材料。这类材料通过分析电流变化即可测量电压、电荷或损伤程度,实现结构健康状态的实时监测,为多领域安全保障与质量控制开辟全新路径。
11
    自感知材料的研发机制

    格拉斯哥大学詹姆斯·瓦特工程学院的ShanmugamKumar教授主导该项研究。他指出:"通过赋予3D打印蜂窝材料压阻特性,无需外接传感器即可实现性能监测。"研究团队将聚醚酰亚胺(PEI)与碳纳米管复合,采用熔丝制造(FFF)工艺制备出四种轻质晶格结构。这些"自主感知建筑材料"经严格测试,重点评估其刚度、强度、能量吸收能力及核心的自监测性能。

    工程师构建的计算机模型可精准预测材料对各类机械应力的响应特性。该预测通过实物测试验证:借助红外热分析技术,使电流在材料中的传导路径可视化,证实模型预测的准确性及材料通过电阻变化感知形变的能力。

    模型驱动的设计优化

    Kumar教授强调模型对材料设计的革新价值:"尽管压阻特性早已为学界所知,但缺乏有效手段预判新型自感知材料的研发效能。传统研发依赖试错法,周期长且成本高昂。"

    跨行业应用图景

    该技术展现的产业价值极具想象力。航空航天与汽车领域可借此实时监测关键部件状态,提升设备安全性与维护效率;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可通过材料电阻变化预警结构隐患,防止小问题演变为灾难性事故。研究团队认为,该成果还可延伸至智能骨科器械、建筑结构监测、新型传感器及电池技术等领域。

    技术延展性展望

    Kumar教授指出:"本文聚焦碳纳米管增强PEI材料,但建立的多尺度有限元模型具有普适性,可推广至其他增材制造材料体系。"研究团队期待该建模方法能激发更多新型自感知建筑材料的研发,充分释放该技术在跨行业材料设计中的创新潜力。

标签:

上一篇:逆向工程与3D打印技术驱动服务创新
下一篇:激光雷达3D扫描服务技术全解析

相关产品
  • 模具钢

    模具钢
  • 钛合金

    钛合金
  • 铝合金

    铝合金
  • 不锈钢

    不锈钢
  • JCSC-6500韧性树脂

    JCSC-6500韧性树脂
  • 黑色尼龙PA12

    黑色尼龙PA12
  • 白色尼龙材料

    白色尼龙材料
  • 白色光敏树脂

    白色光敏树脂
  • PLA塑料材料

    PLA塑料材料
  • 软胶材料

    软胶材料
  • 耐高温光敏树脂

    耐高温光敏树脂
  • 3D打印红蜡

    3D打印红蜡
  • 透明光敏树脂

    透明光敏树脂
  • 半透明光敏树脂

    半透明光敏树脂
  • 高韧性光敏树脂

    高韧性光敏树脂